第一百三十二章 点睛之术(1 / 2)

加入书签

在苏敏的居中指挥下,官军剿抚并用,关键是卢天赐的落网,使得红阳教失去了精神的支撑,鲁豫皖三省的平乱进展顺利,各府县的中小股教匪纷纷投降,连孟良崮、无顶山这些长期有土匪盘踞的窝子都一一解决,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,山东的匪情就基本平复了。

道光皇帝收到报捷的奏折后大悦,下旨将苏敏极是称赞了一番,特令将匪首卢天赐押解北京明正典刑。苏敏及时回奏说,济南到北京千里之遥,路上难保不出什么事情,再说红阳教在山东传教数十年,有些百姓对它还心存幻想,建议在济南公审后,就地处决,彻底铲除红阳教的根基,过了几日京里传来新的圣旨,道光恩准苏敏的奏折。

拿着圣旨苏敏带着姚秋山来巡抚衙门前堂找左清易,苏敏也不让人通报直接闯入书房,左清易正在书案上捉笔凝思。看苏敏来了,左清易忙让坐让茶,落座后苏敏笑问道:“左兄在写什么?”

左清易叹了口气道:“山东之乱终于平复,朝廷就要赏功罚过了,红阳教叛乱,起于山东,烈于山东,我作为一省巡抚其罪难恕,唉,正在写请罪的折子,刚刚写好正准备腾写撰清发出去。”

苏敏道:“不知可否给我拜读拜读。”

“正要请大人指点一二。”说着左清易将写好的奏折捧给苏敏。

苏敏拿起奏折仔细的看了起来,奏折很长,讲了左清易到山东之后做过的一些事情、红阳教叛乱的前前后后,直看了一盏茶的功夫才看完,苏敏将奏折递给姚秋山,盯着左清易良久叹然说道:“左兄待下属真是没说的,将所有的罪责都揽到了自己的身上,苏敏钦佩不已啊!不过恕我直言,有些州县官实在是不像话,你还要替他们背黑锅,如果把这道奏折送上去,左兄巡抚的位子恐怕坐不过端午节了。”

左清易苦笑一声道:“我到了山东后,也罢逐了几个官员,现在下面的地方官有的虽然不争气,但办差还算勤勉,我要是不维护点,谁肯实心跟我做事办差?”

姚秋山在旁插言道:“左大人以不足五千弱兵挡住了数万叛匪,守住济南就是立了天大的功劳,苏大人在报功臣的时候,多给左大人说几句好话,已经将功赎罪了,朝廷应该不会再继续追究了吧!”

苏敏起身拍了拍左清易的肩膀,在屋内背着手来回踱步,说道:“此次红阳教叛乱,是大清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,陷落的县城前后有十几座,嘉庆年间白莲教之乱与这次根本不能相比,鲁豫两省有的地方令旨不出城郭,乡野简直就不是朝廷的天下了。听说马兰峪大营调走后,连直隶尊化的皇陵都差点让教匪给毁了。这么大的变故,社稷振动,国祚不稳,朝廷一定会找人承担责任,按左兄的说法,道府县的官员都没有责任,不追究你左兄的责任,难道要军机大臣来承担责任么!要皇上来承担责任么!”

几句话说得左清易心里发冷,他心下黯然说道:“看来我这次是在劫难逃了,运气实在不好,到任半年就出了大事,我虽不在乎高官厚禄,但这样代人受过也太窝囊了。”

“也不是说左兄就一定背这个黑锅,凡事在于人为。”苏敏止住踱步,微笑着回到座前,潇洒的一甩长袍的后摆,坐下继续说道:“山东自古都是民风彪悍之地,人多地少,黎民存世艰难,难免聚众,号称有山就有匪。一条黄河几乎每两年就改一次道,冲毁良田,淤塞运河,是山东的心腹大患。这里冲、繁、难,历来都是难治的省份。”

左清易点头道:“大人说的是,河不治则山东不平,我到任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整治河堤,不过艰难的很,倾全省之力,用了半年的时间,不过整治了平阴到济南这一段,算是保住了一百多万亩水浇田。”

苏敏道:“对,我们就是要从治河入手,从道光初年到现在,朝廷每年治河的银子不下六百万两,可还是水患频仍,十七年换了十位河道总督,胥吏上下其手,治河的银子过手拔毛。远的不说,前任总督曹运衡到任不足两年,抄家的时候,抄出家产折合一百多万两银子。皇上已经被下面的官员骗怕了,索性将治河的银子砍了一半,但这样一来真正用在河道上的银子就更少了,形成了年年治河,年年决口的局面。左兄这次在山东治河没有要朝廷一两银子,半年就初见成效,实在是难得。只要在你的奏折上让皇上看出两个字,就可保左兄无虞了!”

“两个字?”姚秋山奇怪的问道。

“对,就两个字,一个‘廉’字,一个‘能’字。奏折上要将治河的情况详细说清楚,银子从哪里来的,是怎样在乡绅中募集的,怎样在遭灾的地方招募民夫以工代赈的,要特别提到平阴等七县因为粮食丰足,境内没有红阳教叛乱滋事,各县还招募了乡勇到济南府保卫了省城。当然请罪的话还是要说的,就说到任后忙于在桃花汛前治理好河堤,日夜在河堤上办差,三个月没回衙门,在民政的事务上有些疏忽。在随后的军事围剿中,剿抚并用,已经荡平了山东境内的所有土匪,现在山东全省算是大清立国以来最太平的时候了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