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七十九章 辽东大势千里画卷(1 / 2)

加入书签

西洋历3月18号凌晨5点50分。

营口。

在黎明的晨曦之中,营口城静静的笼罩在一片白雾之中,分外寂静。

营口又称营子口,滚滚大辽河在此入海渤海湾,在大辽河的中上游,分支成浑河和太子河。

浑河一直北上到奉天,抚顺,而太子河则流经辽阳,本溪。

地理位置即为重要。

一八五八年清政府与英、法等国订立《天津条约》,规定开放牛庄通商,后以牛庄交通不便,改为营口。于是,营口成为列强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通商口岸,日渐繁荣。

城池北临辽河,分为东西两区:西区为商业区,人口达一万,称西营子。

东区则外国人居之,人数极少(在冬季渤海湾冰封前,所有洋人都去了津门,上海,各地,留下的全是假洋鬼子),称东营子。

营口炮台在市街西南方,西临辽河口,为五边形,周围绕以土垒。此炮台从一八八二年开始修建,历时三年而成,用银共十五万六千两。

一八九一年,又在河对岸修建小炮台两座,各费银七万两。

然后又花费巨资,购买克鲁伯炮12门。

其中210mm口径炮2门,150mm口径炮2门,120mm口径炮4门,47mm口径机关炮4门。

另外还有数十门老旧铜炮,布置在炮台上面,作为火力增援。

在日军第1军立见尚文部进攻营口城时。

营口驻有总兵蒋希夷的大同军步队5营,营口道游击乔干臣的海防练军步队1营、守备袁珍的水雷营兵1哨、守备徐广林的马队1营、记名总兵马占鳌的中营步队1营、都司王得意的道标步队1营、及团勇3哨,共10营,约4000余人。

结果立见尚文的第22联队刚发起一个冲锋,蒋希夷就率领5营大同军弃城而逃,然后引起整个营口清军的大溃蹿。

结果第22联队的日军反应慢了,硬追了三四里,一个清军的俘虏都没有抓到。

而这些溃逃的四千清军,此时都散乱与辽东各处小村寨,强吃强喝强睡女人,已经退化到和等着招安的土匪没有两样。

山县有朋在兵进山海关时,把留守的军力主要放在鸭绿江一线,还有奉天城区。

而对于盖州,凤凰,岫岩,宽甸,甚至重镇辽阳,营口,几乎都没有放置什么兵力,只是留够维持城内治安的少量军队。

在他看来,鸭绿江一线军队,负责清缴搜杀清军残部余孽。

而奉天军队,则是堵死北逃清军各部的南下路途。

至于辽东中部广阔的森林和零星分布的城池,驻军其实象征意义,要远大于实际意义。

所以,在辽东人口众多的锦州,盘锦,山县有朋也不过是各放了半个小分队,三十余名士兵。

而对于辽阳和营口,也不过是各放了半个中队的兵力。

而且整个辽东腹地,除了营口有一个电台,其余的城池只有九连城,安东,奉天三城,拥有电台。

至于别的城池的日军,等于在这个大雪封山的冬季,已经和外部完全隔绝。

在鸭绿江沿岸,被日渐温暖的海风吹拂着,开始冰雪消融的时候,营口这个内临渤海湾的城池,依然是冰天雪地。

山林,道路铺满着厚厚的积雪,冰封的大辽河已经寂静无声。

辽东旅旅长刘明阳,副旅长李风瑞,参谋长黄博杰,军法长吴俊,几人站在林间的雪地里,望着在清晨的初阳里面,渐渐雾气消散的营口城。

辽东旅从2月23号离开苏庄村,一路风霜出关北进行军,算上今天,已经有二十五天的时间。

队伍在山海关留下一营剿匪,在绥中县城全歼了里面的一群土匪(过半居然是清军溃军)。

然后在锦州,盘锦,如若无物的碾死了六七十个日军,终于在何长缨规定的时间里,在3月18号,到达营口城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