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送佑罐刘氏定娃亲 欢洗三道人留谶语(1(2 / 2)
“快别这样说。”海英赶紧打住她的话,“那会儿是什么条件?没办法呀!穷呀,被逼的呀!现在日子好过了,可千万别亏了私家(自己)的身子,更不能亏了我叫(我们)的儿子啊!”
“这回呀,要按我叫咯开(这里)生伢儿的规矩办了。我马上去给你熬糕汤,再给你弄点陈酒红糖起起暖;明天就让明仁去给你买鲫鱼、黑鱼、猪腰子,给你氽汤。反正你‘坐月子’这当儿,除一天三顿,还得天天吃小夜饭(夜宵),无论咋丫说你都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做什滴(什么)针线呀忙什滴活计了。我要让你和儿子都养得白白胖胖的,叫成儒高兴、放心!”海英又一气给江英交待了如许,说完便迈开一双也曾裹过的小脚,像跳芭蕾似的奔灶房去了。
不一会儿,海英就给江英熬好了糕汤。她端了糕汤给江英,又给已醒来的杏云穿好衣服,正待把杏云安顿下来准备吃早饭的时候,一阵打闹说笑之声忽然传进成儒家来。
海英抬头一看,原来是庄邻门闻讯贺喜来了——有拎着红糖、大枣的俺妈,有抱着母鸡的嫂子,有捧着毛衫子、猫儿头鞋子的姨娘,有挎着鸡蛋的奶奶,还有手里捏着贺喜的小钱(外圆中方的古铜钱)牵着小弟或小妹的半大姑娘……海英赶忙边把大家一个个招呼进堂屋坐下,边说:
“长辈哟,嫂子、姑娘们哟,你们真是好耳朵哎,咋丫听到我家的好消息的啥?按规矩,生了小伙(男孩),我要给全庄近邻送米粥的,这倒好,我还没来得及准备呢,你叫(你们)倒来了,真是对不起了!奶奶、姨娘、俺妈、嫂子、姑娘,就都请先坐坐吧!我来给大家抓点红糖,冲点开水,让你叫都喝点红糖茶,以糖茶代米粥,甜蜜蜜的沾上喜庆带回去好不好?”
“好!好!海英真会说,就听海英的!”塘南的三奶奶和大俺妈一样,也和成儒家是门房,她听得海英说,便忙代大家笑着应承,并帮着招呼大家都找个凳各自坐下。
可三奶奶自己刚落座,却又站起来,她对庄邻们说:
“大家先坐会儿喝碗茶,我到房里去看看伢儿胖不胖。你叫哪个都不能进来,这是暗房。这一个月的暗房是房门大似衙门,不是所有的人都可随便进出的,我年纪大了,又是长辈,就不忌了。”
大伙都说听三奶奶的,然后便边喝茶边各自拉起了家长里短。
喝了会茶,待三奶奶出来谈了孩子的“福相”和如何招爱等情况,大家也就一一起身,边向海英表了道喜的心意,边告辞回去了;只有三奶奶和东边的大俺妈因有经验,又是懂俗明事的门房,所以留了下来,以帮衬海英忙活。
常言道:前脚走,后脚来。陆陆续续,这先后又来了两拨庄邻。此后,过了一袋烟的功夫,成儒的家门再次传进“嫂子,恭喜呀!”的贺叫声。
随着亲切的叫声,迈进了一男一女两个人。
这男的三十四五岁年纪,个子不高,但一脸的精明,曾在成儒身边干过乡队员,也是种庄稼的一名好把式;姓刘,名巧耕,因上过私塾识一些字,成儒便让他在身边做了个临时干事。这女的当然是刘巧耕的老婆了。她叫汪霞,瘦瘦的,二刀毛头发(齐耳的短发),眼睛不大,脸稍圆,中等个子,漂亮说不上,但和她丈夫一样,也识得一些字,就凭这点,她在乡村妇女中算是不简单的了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