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节 新生儿败血症(1 / 2)

加入书签

新生儿败血症(neonatal septicemia)系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,并在其中生长、繁殖,产生毒素,出现严重感染中毒症状的全身感染性疾病。是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疾病,其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,尤其是早产儿。常见病原体为细菌,也可为真菌、病毒或原虫等。本节重点阐述新生儿细菌性败血症。

【病因和发病机制】

1.病原菌 我国以葡萄球菌最多见,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,其次为大肠埃希菌,近年来,一些机会致病菌有增加的趋势,如表皮葡萄球菌、铜绿假单胞菌。其他如溶血性链球菌、肺炎球菌、变形杆菌和李斯特杆菌等则较少见,厌氧菌如脆弱杆菌等和耐药菌所致感染有增多趋势。

2.感染途径

(1)产前(宫内)感染 孕母有感染时,细菌可通过血行感染胎儿。羊膜早破或羊水污染者,细菌可直接感染胎儿。

(2)产时(产道)感染 分娩时因产程长,羊膜早破,细菌由产道上行污染羊水,胎儿吸入或吞下被污染的羊水后感染;或因助产过程消毒不严而引起感染。

(3)产后感染 为主要感染途径,常见细菌经脐部、皮肤、黏膜、呼吸道或消化道等侵入,尤以脐部为多见;消毒不严的雾化器、吸痰器、呼吸机可造成医源性感染。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,其次为大肠埃希菌、溶血性链球菌、肺炎球菌、铜绿假单胞菌等。近年来厌氧菌、真菌及复合菌感染有增多趋势。

3.免疫功能低下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特异免疫及非特异免疫功能均不成熟,发生感染后易扩散造成败血症。如igm低易患革兰阴性菌感染、分泌型iga低易患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;脐部未愈合时可成为细菌侵入的门户;皮肤黏膜薄嫩,易破损感染;单核-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作用较弱;血清补体浓度低;中性粒细胞的调理、趋化及吞噬等功能均较差,致使细菌侵入时机体抵抗力不足,因而易扩散发展成为败血症。

【临床表现】

1.根据发病时间分早发型和晚发型

(1)早发型 出生后7日内起病;感染发生在产前或产时,常由母亲垂直传播引起。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为主;常呈暴发性多器官受累,病死率高。

(2)晚发型 出生7日后起病;感染发生在产时或产后,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机会致病菌为主;常有脐炎、肺炎、脑膜炎等局灶性感染,发病率较早发型低。

2.一般表现 早期表现精神食欲欠佳,哭声减弱,发热或体温不升;病情发展较快,迅速出现精神委靡、嗜睡、不吃、不哭、不动、面色欠佳、皮肤发花、心率快等。

3.特殊表现

(1)黄疸 可为败血症的唯一表现。生理性黄疸消退延迟,或1周后始出现黄疸,黄疸迅速加重或退而复现,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,均应怀疑本症。

(2)肝脾大 出现较晚,一般为轻至中度增大,尤其是无法解释的增大。

(3)出血倾向 可有瘀点、瘀斑,甚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(抽血针孔处渗血、呕血、便血、血尿或肺出血等)。贫血迅速加重提示有溶血或出血。

(4)休克 皮肤呈大理石花纹,面色苍白,脉细速、尿少、尿闭,血压<30~45mmhg。

(5)感染灶 脐部有渗液或脓性分泌物;皮肤有脓疱疮、疖肿、蜂窝织炎;或皮肤有针刺、口腔黏膜有刮割等病史。

(6)其他 胃肠道功能紊乱(畏食、呕吐、腹泻等)、中毒性肠麻痹(腹胀、肠鸣音消失)、呼吸窘迫(气急、青紫、呼吸不规则或暂停)等。

4.合并症 易合并脑膜炎、骨髓炎、化脓性关节炎和深部脓肿等。

【辅助检查】

1.外周血象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波动范围大,若白细胞总数<5.0xl09/l,中性粒细胞与杆状核细胞所占之比≥0.2,粒细胞内出现中毒颗粒或空泡,血小板计数<100xl09/l有诊断价值。

2.细菌培养 血培养可有细菌生长,并应争取于用抗菌药物前进行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,以利选择有效的抗生素。症状明显者,即使血培养阴性,亦不能排除本病。取局部化脓病灶的脓液行培养,或直接涂片亦可协助确定病原菌。

3.病原菌抗原检测 1采用对流免疫电泳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、乳胶颗粒凝集等方法用于血液、脑脊液和尿液中致病菌抗原检测;2基因诊断方法:应用质粒分析、限制性内切酶分析、核酸杂交、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用于鉴别病原菌的生物型和血清型,有利于寻找感染源。

4.鲎试验 用于检测血和体液中细菌内毒素,阳性提示有革兰阴性细菌感染。

5.急相蛋白 在炎症、组织损伤等发生6~8小时后c反应蛋白迅速升高,8~60小时达高峰,可超过正常值的数百倍以上,一旦炎症被控制,其在血液中的浓度迅速下降。此外,触珠蛋白(hp)、α1-酸性糖蛋白、α1-抗胰蛋白酶等在急性感染早期即可增加。

【诊断】

本病的症状缺乏特异性,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。凡遇母亲妊娠期有感染史,出生时有消毒不严,产程延长,胎膜早破及羊水污染,生后有脐炎、脓疱疹等皮肤黏膜损伤或感染者,都要提高警惕,一旦出现精神、食欲、体温改变等即应考虑本病,如出现黄疽、瘀点或黄疸迅速加深,肝脾大,则败血症更有可能。确诊有赖于病原菌或病原菌抗原的检出。

【鉴别诊断】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